紀錄片Nutopia Production用超過一年的時間,追蹤15個嬰兒,並邀請36名知名科學家進行研究,揭露人類成長嘅起點。《零到一歲》紀錄片第一集從「愛」出發,講我哋知係生物學嘅觀點,父母係點樣「愛自己的孩子」。原來「愛」嘅存在,係有科學根據的!
人類點解會「愛上」自己嘅BB?
以色列赫茲利亞跨學科研究中心 (IDC, Herzliya, Israel)教授露絲費爾德曼表示,親子關係是她人生中嘅重要經驗,當佢生完小孩,有人將出生不到幾小時的女兒抱到她胸口時,她才知道什麼是愛。身為一個母親、同時也是生物科學家,她想知道「人類愛上自己嘅寶寶時,大腦會有咩活動?」藉此探討親子關係在生物學上的意義。係90年代初期,科學家還唔知母親和嬰兒係點樣培養感情,後來才發現到「催產素」對哺乳類動物來說,係建立感情嘅重要關鍵,係人類親子間「愛」嘅起點。
點解半夜寶寶大哭,被哭聲喚醒總是媽媽?
2001年開始,露絲蒐集80位媽媽在懷孕期間與分娩後一個月內的唾液樣本,研究發現在孕期中,母親的催產素持續升高,而分娩後一個月,催產素便維持在一個高檔,隨著媽媽與嬰兒大量接觸、互動,嬰兒與母親體內嘅催產素濃度漸漸增高,讓母子之間更想大量互動,促進正向的互動與情感連結,也因為催產素分泌,讓母親忘記懷胎十月、歷經千辛萬苦生下孩子嘅痛楚。在不斷與嬰兒互動嘅過程中,大腦給媽媽大量嘅滿足感,體會到「有女/子萬事足」的快樂。
露絲也對這80對家庭進行觀察,也讓她發現了一個驚人事實:嬰兒出生後,父母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是一樣的,隨著催產素劇增,促進杏仁核活躍,杏仁核體積不大,但對情緒反應十分重要,然而爸爸與媽媽的活躍程度往往不同。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父親杏仁核只打開了母親大約1/4的程度,造成往往嬰兒半夜啼哭時,通常都是母親被吵醒後安撫孩子,父親則呼呼大睡,彷彿事不關己一樣,冇聽到嬰兒嘅需求。
點解男女間會有這樣嘅差異呢?難道媽媽真係天生較有「母愛」?然而若仔細想想,社會中家庭有很多種形式,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媽媽。露絲不禁好奇,男人是點樣感受到孩子嘅情緒,做一個爸爸呢?
係2010年開始,露絲搵咗48對同志家庭,解開了佢的困惑。研究發現,當身為孩童主要照顧者的人係爸爸時,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研究發現,大多數家庭嘅父親杏仁體只打開了母親約1/4的程度,但如果父親是主要照顧者,爸爸嘅杏仁核也會變大,跟媽媽幾乎不相上下。而且,即使是在領養孩子、同性家庭的2個爸爸身上,也是一樣。也因此,露絲表示:「當嬰兒的父母親,是一種選擇!」只要一位家長用心與孩子相處,就會產生科學上確確實實的「愛的根源」。由此可知,男人粗心、不會或不適合照顧孩子,只係一種刻板印象。無論男女,都可以透過積極與孩子互動,增強親子之情。
露絲解釋:「不論性別、孩子是否為你親生,如果你真係投入育嬰生活,餵奶、幫他洗澡、陪他玩,你投入的心力越多,你嘅催產素就會越活躍。」最後,露絲做出了結論:父愛是存在於天性的,跟媽媽的母性一樣深根蒂固。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