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研究或育兒專家指出,識得關懷別人、有同理心嘅小朋友,大個咗嘅成就遠遠超過缺乏同理心嘅人。不過點樣從生活中培育小朋友有同理心呢?家長不妨參考以下5大守則,從生活入手,等孩子放開懷抱,關心他人。
(1) 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爸爸媽媽可能會採取許多不同訓誡的方式,例如身體的處罰、取消他原本的權益(如不准出去玩)或是威脅…等等,專家研究其中最有效果的訓誡方式是「與孩子討論他所犯的錯誤」,在討論中通常會指出他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例如你看,你把小明弄哭了!」、「你這樣做, 媽媽會難過」;從孩子一歲多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感受,幫助孩子了解別人的需要,替他人著想。引導的方式比起權威的方式(處罰或威脅)讓孩子更能發自內心的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鼓勵孩 子同理他人。
(2) 用同理的角度和孩子講理
我們除了用引導的方式討論孩子之前的行為,也可用講理的方式影響孩 子未來尚未發生的行為,來誘發孩子的同理心。例如,我們可以用同理的角度鼓勵孩子分享捐獻,「我們應該和貧窮地區的孩子分享,這樣他們如果可以 像你們一樣買好吃的東西和玩具一定會很開心,他們現在常常吃不飽,不像你們可以快樂的上學,如果大家都幫助他們,他們就不會這麼難過」。
(3) 直接行為示範
言教不如身教,富有同理心的家長會教育出有同理心的孩子,提供同理 及助人行為的示範讓孩子模仿,不但可以有立即影響行為的效果,其影響的 效果也維持較久。另外,電視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因此替孩子篩選適當的電 視節目是絕對必要的,孩子也可以在節目中學會同理及幫助他人。
(4) 當小幫手
父母應該適時給孩子付與一些責任,直接指派任務給孩子,或是讓孩子 當小幫手,在當小幫手的時候,小朋友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 同時會得到很多正向回饋,並提供更多的機會替他人著想。
(5) 正向回饋
當孩子表現出適當的同理心時,別忘了給他正向的回饋,適當的獎勵, 或口頭讚許都會鼓勵他繼續維持的正向行為;然而當爸爸媽媽在幫助別人時 表現出內在的滿足,孩子也會感受到你所感受的正向情緒而得到回饋,因而也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