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誘惑太多,讓孩子學會自律變得困難。孩子有些不當的社會行為,如果父母不去管教,也會造成小孩自律能力發展比較慢。家長在以下這3個階段培養孩子自律能力會達到事半功培的效果!
第1個階段:嬰幼兒期(約0~3歲)
小寶寶肚子餓就喝奶、吃東西,不舒服就放聲大哭,完全為所欲為,沒有任何紀律或規範。2歲開始會戒片、訓練大小便,這就是一種自律,但最好順其自然,避免過度要求形成強迫性格。此一階段,由於小孩的理解力不足,轉移注意力會比言語管教更有效果。
第2個階段:學前和小學中低年級(約3~10歲):
當小孩慢慢具有理解大人語言的能力,家長就能夠教導小孩哪些是可以或不可以做的事。包含情緒控制、人際互動、生活自理及習慣建立、學業目標等不同的面向。孩子能不能遵守要求和規範,通常是為了獲得獎賞或避免受罰。3~6歲的孩子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也是推行獎罰制度的最佳時機,適合通過獎賞來建立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回家洗手、睡前刷牙、收拾玩具等,只要是孩子能力做得到的,就可以經由大人的示範、要求及獎勵,變成內化的行為習慣,就像是自動駕駛的反射動作。
年紀較小的孩子,主要是建立生活習慣。小學一、二年級則開始學業目標,包括整理書包、早上起床、寫回家作業等,仍需要大人的陪伴、協助、示範及引導;小學三、四年級,改由小孩自己來,父母從旁監督;小學五、六年級,父母開始放手,讓小孩練習獨立,自己面對後果。
第3個階段:小學高年級及青春期(約10歲以後)
隨着社會性認知能力的發展,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了解一切息息相關,也更能站在他人的立場、處境或狀態設想,加上認知能力的發展,可以開始理解自己,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不是被規定這樣做。因此,家長在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前可以扮演班主任的角色;升上五年級以後,就要變成輔導老師,如何與小孩對話變得更重要。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他的個性、有什麼優缺點、怎樣做彌補,幫助孩子自律的發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