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發掘孩子天賦,記住這三點


縱觀這幾年,家長們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培訓班,繪畫班、演講班、舞蹈班、跆拳道班等,每個新學期報班時,家長們表現的還算開明,或會讓孩子自己選擇一個興趣班,這樣也好,給予孩子不同的體驗。


一晃長大了,卻沒有一項興趣才藝拿得出手,但孩子卻又到了不穩定的年齡段,身體的發育,情感的豐富,對很多興趣不再濃厚。雖不說希望他們在某個興趣領域取得成績,但很怕長大後沒有一個真正的興趣調劑生活,就像身為父母的我們,沒有任何興趣,整天除了手機就是電視,填補空虛的精神。


那身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去發掘孩子的興趣,變成一種天賦,甚至想讓孩子成為這個天賦中的明日之星呢?


01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天賦以及天賦的時效性?


天分,是成長之前就已經具備的成長特性。在某些的事物或領域具備天生擅長的能力,而使其可以在同樣經驗甚至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以高於其他人的速度成長起來。另一條解釋是在小時候還沒發育完全的大腦,受所在環境的誘導和影響,從小到大被動接受和養成的人格特點。


這裡字面雖沒明說,但都離不了後天養成,所以說每一個天賦者和想成為有天賦的人都離不開以後的學習成長,但很多本來有天賦的人如果失去了學習成長的時間段那一樣淪為平庸者。

這不僅教我們後天的教育多麼重要,也告訴我們天賦也是有時效性的。正如長大後的我們都懂得活到老學到老的好處,卻已提不起任何興趣了。


我們談到的是興趣班,有關一些藝術方面的興趣,比如音樂、繪畫等。它的天賦時效窗是0—18歲,但最佳的開發期音樂為3—5歲,繪畫為0—15歲。可見想要培養孩子某一方面的興趣,還是越早越好。

02孩子擁有某一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身份認同感


這裡最終都指向了一個答案—身份認同感,廣義上講,就是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


成年人在公司里的地位高低,收入高低,人際關係如何等均是表現他們身份認同感的的因素,那孩子在班級里的學習成績,同學關係以及在父母眼裡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是聽話孩子還是淘氣孩子,這些都是他們獲得身份認同感的因素。


學生時代班級里有這麼一位小男生,內向,不愛交流,同學們自然也不愛搭理他,他一個人顯得孤立無援,有種尷尬的感覺。後來一個暑假過後,偶然被同桌發現他繪畫極好,尤其人物素描特別逼真,他的繪畫本上有很多明星的肖像畫,小小的班級頓時傳開了,同學們都開始和他靠近,同他交流了。融入了同學之中,也交了最知心的朋友,逐漸男生的性格也放得開,精氣神也大為好轉。


所以在班級之中很多孩子學習成績平庸,但是能找到某個興趣領域的喜好,並有所成績,不僅能提高他們在別人眼中的身份認同感,同時找到自身的價值,增強自信心以及在團隊中的存在感。


03但對於很多孩子,本身就沒有什麼先天天賦,不知喜歡什麼,東一學西一學,那父母該怎麼協助他們找到興趣所在,並堅持下去,取得成績呢?


1、首先找到興趣所在


怎麼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呢?這裡要提到「手錶定律」這一概念,以告訴家長孩子的事情,不要瞎摻和,以免孩子失去內心的聲音。


什麼是手錶定律呢?只有一隻手錶可以知道幾點,擁有兩隻或兩隻以上的手錶,就無法確定是幾點。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那運用到育兒之上,比如今天一家人要出門遊玩,孩子穿了一雙涼鞋,媽媽看到會說出去玩要走很多路,怎麼不穿一雙運動鞋;爸爸卻又說天氣那麼熱,穿雙涼鞋不悶腳。像這種父母兩人持不同意見甚至相反意見給孩子的,往往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思考矛盾,行為混亂,失去自我。


為了孩子不在多方教導和意見下成長為一個被掌控的人,身為父母,像穿鞋子或者別的一些小事情最好就不要給予任何教導,讓孩子成為那隻唯一的「手錶」。比如像選擇興趣班,只能讓孩子從它的內心出發,做出他自己的選擇。


當然興趣也免不了嘗試來嘗試去,但父母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對什麼興趣最濃。像文章開頭,我的女兒如今十歲了,嘗試很多興趣,但沒有開發出最喜歡的那個,也就沒有某一領域的成績。

所以對於選擇興趣目標,首先父母堅定「手錶定律」,最好讓孩子成為那個唯一的「手錶」,讓他做出選擇,或者細心觀察孩子眾多興趣中最有天分的那個,引導他去選擇。

2、然後強化訓練,做到時間的累積,就做出了成績


有一個實驗,把鯨魚和小魚放在一個大水槽里,小魚立刻成了食物被吃光,接下來科學家把一塊特製玻璃放在水槽,鯨魚和小魚分別放到了玻璃板兩邊。鯨魚看到食物又立刻去吃,但卻撞在了玻璃上,多次的嘗試後,卻吃不到眼前的魚。後來科學家拿走了中間的玻璃板,鯨魚看到小魚卻不發動攻擊了。鯨魚攻擊的本能消失了。

這就是著名的強化/消失定律,他說明了人或動物的本能如果沒有得到強化,最後也會消失。

前面我們找到了孩子最濃厚的一個興趣,如果由著孩子散漫的心態去做,那就如強化/消失定律所說,不強化就消失。

都說莫扎特是位天才,21歲就創作出被世人認可的第一部傑作—第九鋼琴協奏曲,而現在這個年齡段的人們還正上著大學,更多的甚至還不知道幹嘛。


但人們肯定忽略了他極其勤奮的努力,莫扎特在3歲的時候就被高壓型的父親進行高強度的練習。整整的18年強化練習,才有了最年輕時候的舉世無雙。


所以孩子的父母們,你們的孩子如果對某一興趣領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那就鼓勵他,甚至強迫一點,持續的強化他的練習,真正內化成他自己的好奇心,進取心,經過時間的累積,終會有所成績的。


3、最後讓自信生根,他會是下一個天才


  •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詮釋這句話,如果表現在人的財富上,可以解讀出富人越富,窮人越窮。表現在育兒上,你看到一個快樂的孩子是不是想親近他,看到哭泣的孩子是不是還想揍他。這種現象就是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提出的馬太效應。

而孩子某一興趣領域表現的自信心也要用馬太效應使它越來越強大,在心底生根發芽。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家長曬孩子的某一興趣考試證書,或者去哪哪比賽的名次獎狀,父母可能是拿孩子的這些榮譽滿足虛榮心,但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鼓舞了他的自信心。所以曬娃並不可恨,那是點滴的成長記錄,用以鼓舞孩子更加積極的堅持和努力。


莫扎特3歲開始學習音樂,5歲創作樂曲,8歲舉辦公開的鋼琴和小提琴演奏會,所以每個孩子只要進步一些,鼓舞他參加一些比賽,那他的投入也越大,信心也越大。


正如一億資產的人想掙到十億資產,十億資產想掙到一百億資產。而孩子也正是在這種越來越大的信心中,渴望中把興趣紮根於心底,成為下一個明日之星才能指日可待。


世界上的天才何以成為天才,那是朝著一個目標一步一步積累的過程,誰都沒有平白無故的榮譽加身。


現在你的孩子有了興趣上的目標了嗎,即刻去做吧,即使不為成為下一個明日之星,也要成為那個生活富於樂趣的人。

bottom of page